2025年6月28日上午,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重大项目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》开题报告会在河北大学七一路校区法学院310会议室成功举行。报告会由法学院院长陈佳教授主持。专家评议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、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主持人王云霞,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田艳,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,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、比较法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孙海波,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期刊社社长、《河北法学》主编马章民组成。苏永生教授、柯阳友教授、伊士国教授、赵虎敬副教授、李芹副教授、宋磊副教授、郎平老师、王浩然老师等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开题报告会。
首先,赵虎敬副教授代表课题组就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做了汇报,主要包括研究目标、对象、思路与重点难点等方面。主要涵盖六个部分,第一部分是关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,第二部分是法律保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当性及其重要意义,第三部分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,第四部分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,第五部分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保护,第六部分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。在重点难点上,他指出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,一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梳理及特点总结,二是法律保护体系中公私两法双轨制的建设,因此,将采用文献调查法、实地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。
接着,专家组成员进行评议指导,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:一是建议与文化法学学科建设相结合,不仅做好课题科研,争取建设“文化法学”专门学科,实现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。研究过程中,尽量搜集整理国内外的成功案例,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推广成功经验。二是建议将研究深化,结合河北实际,选取最具河北特色的类别非遗进行专门研究,这样研究既深入又具河北特色。另外,要考虑科研与现实的结合,着重思考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式的现实性与实用性。如何落地很关键,不仅可以应用于河北省,其中的路径建设可以向全国其他省份推广。同时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,做好区域发展与文化保护的齐头并进。三是建议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拓展,尤其是找一些国际上的成功案例,结合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路径建设思考。四是可以在保护路径上加入“数字保护”的相关思考。“数字保护”作为现代科技的重大成果,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仅裨益重大,同时也是必不可少。发挥其中的科技优势,与法律保护进行紧密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五是建议着重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问题,包括“公益诉讼”、“私益诉讼”等问题的思考,增强法律保护实效性。
最后,专家评议组合议后,给出了开题意见,他们肯定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,一致认为课题学术视野宽广、框架结构合理、思路清晰,建议课题组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按照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,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。
ICP备05000587号 版权所有 河北大学法学院
通讯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2666号
邮编:071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