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 师资队伍 - 教授 - 苏永生

苏永生


图片1.png

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,河北省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,

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、河北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,

兼任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、河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、河北省

学会犯罪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、河北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

一、教育背景

19929月至19966月: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(现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),获得法学学士学位。

19999月至20016月: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,获法学硕士学位。

20069月至20096月: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,获法学博士学位。

20099月至20123月: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,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。

二、工作经历

1996-2010年    在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工作

2011-现在       在河北大学法学院工作

三、研究领域

刑法学方向,主要研究刑法基础理论、刑法与习惯法的互动关系、环境刑法等。

四、研究成果

  代表性论文

 1.“国家刑事制定法对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的渗透与整合”,200911月,《法学研究》第6期,20084月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第4期。

2.“恢复性司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先行”,20081月,《CHINA LEGAL SCIENCE》第1期。

3.“‘文化的刑法解释论’之提倡”,20089月,《法商研究》第5期。

4.“论罪刑法定原则与民族习惯法”,20099月,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第5期。

5.“中国藏区刑事和解问题研究”,201111月,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第6期。

6.“‘赔命价’习惯法:从差异到契合”,20107月,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第7期。

7.“刑法公法化的疑问”,20111月,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》第1期;20117月,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刑事法学》第7期。

8.“论我国刑法中的法益保护原则”,20141月,《法商研究》第1期;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4年第5期。

9.“刑法合宪性解释的意义重构与关系重建”,20155月,《现代法学》第3期;201512月,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法学文摘》第4期。

10.“变动中的刑罚结构”,20159月,《法学论坛》第5期;201512月,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刑事法学》第12期。

13.“法律边疆地区的刑罚思维方式研究”,20151月,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第1期。

14.“刑法谦抑主义的西方图景与中国表达”,2016年第1期,《法学杂志》第6期。

15.“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研究”,20163月,《法商研究》第2期。

16.“酌定从重处罚情节之否定”,201611月,《政法论坛》第6期。

17.“德国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”,201710月,《法学杂志》第10期;20185月,人大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第5期。

18.“我国刑法中的择一罪过立法反思”,20187月,《法商研究》第4期。

19.“德国刑法中的双重罪过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”,201812月,《法学杂志》第12期。

20.“法益保护理论中国化之反思与重构”,20191月,《政法论坛》第1期。

21.“虚假诉讼罪的‘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’”,20197月,《法学杂志》第7期。

著作出版情况

1.《正义的妥协——民族法文化视域的刑法思考》,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。

2.《刑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动关系研究》,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。

3.《区域刑事法治的经验与逻辑》,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。

4.《刑法断思》,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。

主持科研项目情况

1.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:《青藏高原世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问题研究》,项目编号为06JA820026,已结项。

2.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《青藏高原地区刑事法治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机制研究》,项目编号为08XFX019,已结项。

3.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《西部边疆地区犯罪的刑法治理机制研究》,项目编号为14BFX046,已结项。

4.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刑法改革研究》,项目编号HB19FX019,在研。

五、荣誉奖励

120098月   获司法部“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”科研成果类二等奖。

220112月   获“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奖”著作类二等奖。

3201112月  获“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”论文类三等奖。

4201312月  获“河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”特别提名奖。

5201412月  获“河北省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”称号。


ICP备05000587号 版权所有 河北大学法学院

通讯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2666号

邮编:071000